冬日憶五仙勝境美景
五仙勝境項目現在已種植觀賞類花草樹木260萬株,百余個品種,中草藥100余畝。景區綠化面積2000余畝,美化面積1000余畝,修復荒山坡地1600畝,平整土地6萬平方米。還修建各項水利工程用來保土蓄水,防止水土流失?,F已建成22座攔水壩,3000平米靈椿湖,新增保水量20萬立方。正在荒廢的舊沙場修建的7層疊水壩已初具規模,建成后這里將有荒草叢生的廢墟變成游人休閑旅游的勝地。
五仙勝境項目建設后不僅加強了當地生態資源的保護和修復,增強了水源涵養、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,也大大改善了當地村莊環境,全面提升了五老峪村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,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。幾年的時間五老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原來的省級貧困村升級成為美麗鄉村,貧窮舊貌一去不復返,到處充滿著自然、和諧、安寧的美好景象。
五仙勝境現在正全力打造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果、全年常綠的生態景觀,景區內除了種植各種花草樹木和中草藥植物外,還種植了大約10萬棵竹子,當挺拔秀麗、生機勃勃的竹林長成后,這里將成為北方的水鄉竹海:一路有水、漫山竹林、四季常綠、遮天蔽日。不久的將來,這里的冬天也將變得翠綠如春。下面把顏神閑人的作品分享給大家。
五老峪村,位于博山區城東南30公里處,東近魯山南接沂源,是淄河下莊支流的源頭。昨天應朋友之邀,與美琉內畫名師劉持水先生,拜會一位大山深處的農民泥塑愛好者,早晨在窯廣一陶瓷廠因事耽擱,中午時分,才趕到博山鎮楊峪村朋友的休閑山莊。
一路風風火火,下的車來,放眼望去,遠方群山,村樹含煙,阡陌縱橫,屋宇錯落,宛若陶淵明筆下“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”;“有良田美池,桑竹之屬”的世外桃源,青山綠水,溪流山澗,雞鴨歡唱,魚翔淺底,如此美景美色,山風泉水亦醉人。一番推杯換盞,十分盛情款待,酒酣耳熱,茶色濃香,不覺已是下午三點多,忽然陰云密布,冷風驟起,只好起身告辭。
朋友說,來楊峪不去五老峪看看,是一大憾事,五老峪自然景觀保存完好,無污染,無破壞,原始生態,溪流純凈,空氣清新,村里招商引資,開發旅游,已經初見成效。經不住朋友的誘惑,我們驅車沿著潔凈的山路,參觀“五仙勝境”。
五老峪村居隱蔽,深幽靜寂,恬淡自然,真是“盤旋曲折溯水上,不到村邊不知村。”幾經盤旋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老峪水庫,小家碧玉般清秀端莊,婉約綺媚,湖面如畫,流光溢彩。水因山而活,山因水而秀,山高水平,相互輝映,桃紅柳綠,煙繞林間,鳥鳴枝頭,水霧朦朧,山水匯集之地,聚天地之靈氣,承萬載之造化。
水庫東邊不遠處小山上矗立著一組高約8米的“娘娘石”,傳說石娘娘是一位勤勞善良賢惠的兒媳婦,遭受婆婆百般刁難,依然孝心不變,感動神靈,賜她抖發落米之功能,有一次被婆婆發現,誤認為在做不潔凈行舉,頭被婆婆一勺砍落,娘娘人頭落地之際,突然地動山搖,一股水桶粗泉水向著村莊噴涌而出,危難之際,娘娘尸身化作靈石鎮壓泉眼之上,才保住整個村莊百姓的平安,石娘娘的丈夫悲傷至極,氣絕身亡,化為后坡一臥石,而永久陪伴。
五老峪村,民舍依山而建,高低不平,錯落有致,雞鳴犬吠,群山回音,野花漿果,隨處可見。水庫中魚蝦嬉戲,沿岸釣者云集,農婦溪邊浣紗,村翁山間牧羊,田園山水、路橋村舍,自然融合,盡納天地之大美。“女汲澗中水,男采山上薪;縣遠官事少,山深民俗淳。”
穿過村莊,直抵山下,溪流縱橫,水塘漣漪,蘆葦垂柳,水泥仿木長廊環山而建,迂回盤旋,仿古水上亭閣,碾盤環湖小道,荷花蜻蜓彩蝶,煙霧縹緲,水鄉美景,不是江南勝似江南。
山水之樂,樂在內心,內心之樂,妙不可言;由心感景,由景觸心,暫拋紅塵,獨釣山水,慰藉心靈,是人生之大幸。
神秘的五老峪, 相傳清代初年即已形成村落?!秾O氏世譜》載:"吾始祖浩自明初由冀州遷居顏神鎮南西石馬,大海祖又移居楊峪,延至十二世祖玉塘,始遷至五老峪。"村民遷來時,即有五位高齡老人健在,均已近耄耋之年,他們自食其力,生活清苦,與鄰村關系友好密切,經常助人為樂,敢與邪惡勢力抗爭,他們到結老峪去,村民就出來迎接,所以該村名最初叫“接老峪”,后來改稱“結老峪”是取“團結”之意。由于人們稱譽他們是仙人,到魯山的一條嶺上會客,人們把這條嶺稱為“送仙嶺”,又說他們是魯山中的五棵不老神松,嶺邊的村子稱為“松仙嶺”,此名沿用至今。
五老峪,一個古老的村莊;一個美麗的村莊;一個人才輩出的村莊;一個名副其實長壽老人聚集的地方。